中国科学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完成ARP系统,使之成为中国科学院管理活动的运行平台,实现稳定可靠的全面应用;进一步提升网络性能,建成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环境,科学数字图书馆和科学数据库资源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网络覆盖到一批重要实验设施和野外台站,初步建成e-science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环境,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熟悉并使用信息化设施与资源,通过支持一批e-science应用示范项目,提升科研活动信息化水平;基本完善院信息化管理、运行和支撑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得到加强;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在科研与管理中取得明显效果,在中国特色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监理范围/内容:
按照“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基本原则,保证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实现项目建设的目标.
1、监理需从项目整体角度把握,对本项目监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
2、对各项目中外包或外协的子项目的合同性提供监理服务;
3、对工程A类项目和研究性B类项目出监理计划。
A类项目的监理服务应满足监理服务要求。
B类项目主要协助项目专家组完成规范的监理。
监理过程中的亮点/经验:
中科院为首次在项目建设中引入监理机制,监理方在接触项目的初期对监理定位和工作方式与信息办经过多次探讨,为取得各项目组的理解和支持,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适应和调整,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正常发挥监理作用,没能更多地体现监理作用。在掌握信中科院息化项目特点并与信息办、项目组的深入接触沟通,监理方逐渐适应中科院项目管理的模式和传统,开始深入项目工作,在进度、质量、费用等方面发挥监理作用,虽然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也在逐步提高。
监理效果/总结:
经过2009年的工作,监理人员完成了对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项目从陌生到逐渐了解的过程,通过与院信息办和各项目组的沟通交流及实际参与项目进程,感受到了项目的复杂性和难度。信息化项目作为中科院战略发展的一部份,将为今后的科研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为推动和提升科研活动水平提供平台和工具,以实现数字化中科院。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专项包括八个项目,各项目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属比较典型的多项目管理,监理方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在人员分工上也做了必要的安排,以实施小组的形式为每个子项目进行监理服务,每个实施小组至少配备了2名监理人员,并指定1人为负责人,监理执行机构的人员交叉参与子项目,使得掌握项目情况的监理人员至少有2人,避免出现某个人员的个人事务影响监理工作的情况,在2009年监理工作中保证了随时有监理人员为各子项提供监理服务。在后续的监理服务中,监理单位将在信息办的领导下,为完成信息化项目既定的目标,与各项目组密切配合,在项目进度、质量、文档等方面的管理上提供我们的专业意见和服务。